中国名人名企网

工作时间  AM:9:00-12:00   PM:14:00-18:00

上一个:纳兰性德  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名人堂 >>  古代名人

陶弘景

 

陶弘景(456─536),字通明,齐梁间道士、道教思想家、医学家,自号华阳隐居,丹阳秣陵(今江苏南京)人,卒谥贞白先生。入齐,为诸王侍读,除奉朝请,征左卫殿中将军。梁武帝永明十年(492年)辞官赴句曲山(茅山)隐居,从孙岳游学,并受符图经法,遍历名山,寻访仙药。梁武帝礼聘不至,却每每就谘朝廷大事,时人称为“山中宰相”。其思想源于老庄,并受葛洪道教影响,亦杂有儒佛观点。主张儒、佛、道三家合流,鼓吹“百法纷凑,无越三教之境”。将儒家封建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理论。善书法,尤精行书,长于医药、历算、地理。在整理古籍《神农本草经》的基础上,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,撰有《本草经集注》七卷,所载药物凡七百三十种,对后世本草学之发展有很大影响。另又著有《真诰》,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。

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。尧帝陶唐的后代,七世祖陶浚,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,后降晋为尚书。祖父陶隆,好武功,解药性。父陶贞宝,字国重,文武全才。自幼聪明异常,十岁时获得葛洪《神仙传》,日夜研读,萌发养生之志。十五岁著《寻山志》。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,后拜左卫殿中将军。30岁左右时拜陆修静弟子孙游岳为师,成为上清派传人。

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,隐居句曲山(茅山)。梁武帝礼聘不出,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,时人称为“山中宰相”。弘景为人,《梁书·处士传》称陶弘景:“圆通谦谨,出处冥会,心如明镜,遇物便了”。又作浑天象,高三尺,刻有二十八宿度数,七曜行道,用于天文历法。大同二年去世,时年八十一岁(一说八十五岁),颜色不变,屈申自如,香气满山,数日不散。谥“贞白先生”。

陶弘景的一生,跨宋、齐、梁三代,经历可谓复杂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,《南史》也有“山中宰相”之誉。但在南梁时期,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,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,迫于压力出走远游。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,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,自誓受戒,佛道兼修(见《陶弘景丛考》齐鲁书社 2003年出版)。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。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,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。山东大学王家葵博士通过考证认为,陶弘景此举,实非出于自愿,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。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:“我有数行泪,不落十余年,今日为君尽,并洒秋风前。”王博士认为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后,假借悼念沈约之实,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。据宋贾嵩《华阳隐居内传》记载,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种,二百三十三卷之多,可惜现大多已佚失。今尚存有《真诰》、《真灵位业图》、《登真隐诀》、《本草集注》、《陶隐居本草》、《药总诀》、《导引养生图》、《养性延命录》、《集金丹黄白方》、《太清诸丹集要》;以及《天文星算》、《帝代年历》、《华阳陶隐居集》等。如此看来,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实古今皆然,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。

医学贡献

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,而追求长生则首先须祛除疾病,因为疾病可以损害身体健康,甚至导致人的死亡;人要生存,而且还要追求永生,当然要能够却病强身才能延年益寿,却病是益寿的必要前提和基础,因而重视养生的道教必然要同医药学发生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。道教养生之道有赖医药学;而医药学的发展,在历史上确有不少道教士做出过卓越的贡献。此外,道教还有着同其他宗教一样的慈悲胸怀,以广行善事、积功累德、济世利人为务,甚至以之作为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,这也促使道士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病痛,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。故学道者往往兼习医术,以致有所谓“十道九医”的说法。陶弘景即是其中之一。陶弘景祖上十分重视医术,有祖传秘方《范汪》。这部方书是范汪(公元309~373年)编写的,又称为《范东阳方》,共105卷。陶家几代人都利用此书卫生保健或给人治病,这对陶弘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
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医学养生学的研究,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、炼形入手。为总结道教在养神、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,撰写了《养性延命录》一书。强调养神当“少思寡欲”,“游心虚静,息虑无为”,调节喜怒哀乐情绪,防止劳神伤心;炼形则要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度”,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,辅以导引、行气之术,方能延年益寿,长生不老。医学-教育网-搜集整理
陶弘景读过葛洪的《肘后方》后,十分推崇葛洪的学术观点,对葛洪评价甚高:“葛氏旧方,至今已二百许年,播于海内,因而济者,其效实多……”。又说:“抱扑此制,实为深益……”。然因年代久远,传到陶弘景时代已有缺漏,脱简不全。于是,他就“辄更采集补缺,凡一百一首,以朱书甄别,为《肘后百一方》,于杂病单治,略为周遍矣,昔应璩为百一诗,为箴规心行”。他将《肘后备急方》的内容进行整理合并,在归纳为七十九方的基础上,又增添了二十二方,共一百零一首,取书名为《补缺肘后百一方》,是一部治疗内外诸疾及论述药物学的专著。全书共三卷,上卷三十五首,主要讲内科疾患,中卷三十五首,主要讲外发病,下卷三十一首,讲“治为所物所苦疾”。他在补缺葛洪《肘后方》时,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内容误认为葛氏原著,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,以红笔写出来,以示区别,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可贵的。另外,他在补缺《肘后方》时,并不是盲目继承葛洪之学,而是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了删改,提高了原书的科学价值。由此看来,他于“补缺”之余,也作了大量考证修改工作。因此,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葛洪学术成就,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学术思想。

曾在浙江永宁福泉山结草为庐,读书采药,为民治病。群众感其恩,将其所居之地称“陶山”,种药之处称“药齐”,练功之地称“白云乡”。

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,约二百二十三篇。其中关于医学,除《补缺肘后百一方》三卷外,还有《梦书》一卷,《效验施用药方》五卷,《服食草木杂药法》一卷,《断谷秘方》一卷,《消除三尺要法》一卷,《服气导引》一卷,《养性延命录》二卷,《人间却灾患法》一卷,《集药诀》一卷等。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。

药学贡献

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很多,如行气、导引、内观、存想、服食、辟谷、外丹术、内丹术等等,其中服食又名服饵,即服用一些有益于健康的药物以求养生成仙。因此为了更好的服食,就必须深入地研究药物。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序录中说:“道经仙方,服食断谷,延年却老,乃至飞丹转石之奇,云腾羽化之妙,莫不以药道为先。”仙道与医道的异同在于“用药之理,又一同《本草》;但制御之途,小异世法。”

《神农本草经》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之作,到梁代时手抄的版本较多,所载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,“或五百九十五,或四百卅一,或三百一十九”,且错误很多,“或三品混糅,草石不分,虫兽不辨,且所主治,互有多少,医家不能备见”。陶弘景将其进行了归纳整理、增补修订,著成《本草经集注》一书,共七卷。在内容上经过“苞综诸经,研括烦省”,兼顾“仙家道术所需”,“精粗皆取,无复遗落”;在体例上“分别科条,区畛物类,兼注名世用,土地所出”。首创按药物性质分类,改《神农本草经》的上、中、下三品分类,分为玉石、草木、虫兽、果、菜、米食、有名未用七类;

在药物的数量上,是在上述载药数量不等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选取了365种药物,再加上汉、晋两代名医所用的药物365种,计730种。365是一年的天数,陶氏云:“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,法三百六十五度,一度应一日,以成一岁。倍其数合七百卅名”。该书充分体现了道家“天人相应”的思想,是陶氏在医药学著作中的代表作,是我国继《神农本草经》之后,又一部按照当时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分类的,有条理,有系统,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。该书对药物名称、来源、产地、形状、药性、鉴别、功用、炮制、保管等均加记述,为我国药物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。书中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、采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,同时,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,为我国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,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,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
化学贡献

服饵炼丹是道教重要的修炼方术,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,积极从事炼丹活动。史载,他从梁天监四年(公元505年)开始,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,在梁天监(公元502~519年)中曾献丹于武帝。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,他撰写了《太清诸丹集要》、《合丹药诸法式节度》、《服饵方》、《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》、《炼化杂术》、《集金丹黄白方》等炼丹服饵著作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。

道教另外的一个修炼方法是外丹术,外丹术就是用炉鼎烧炼矿物类药物,企图炼制出令人长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种实验活动,属早期道教中影响最大的、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。较早的炼丹活动是企图得到黄金之类的性质稳定、不易朽坏之物,并希望通过服食之而达长生不朽。后来道教认为,“道”生万物有着特定的程序(如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),人们只要能够在丹炉中浓缩地再现这个过程,依“道”之造化规律来运用“火候”烧炼药物,令这些药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序而返回它们从“道”生来时的状态,然后服食之,便可令人长生不死,是即所谓“夺天地造化之功,盗四时生成之物”。

道教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性质不稳而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物质(如水银和铅粉等),却不能真正认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化学反应,而是以为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变化为另一种物质,象征着它从宇宙生化程序的一个阶段返回了另一个阶段,并以为其经过多次“还炼”之后即可回复至“道”的状态,而人若服用了这种经过还炼的丹药(如“九转还丹”)之后,即可随之回复至“道”的境界,永存不灭。六朝时期,道教多以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径,如晋代葛洪说:“不得金丹,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,可以延年迟死耳,不得仙也”。唐末五代以后,外丹术由于所成丹药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,故开始逐渐衰落而终被内丹术取代。

陶弘景做为道教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,对服饵炼丹必然非常重视。他在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,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,撰写了前述如《太清诸丹集要》等多种炼丹服饵著作。其炼丹成就,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,推动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,是继魏伯阳、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炼丹家。虽然他在追求长生成仙上遭到了失败,但发现了许多化学反应现象,对古代化学的贡献却很大,对近代化学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古代的炼丹术,依方法的不同,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通过加热使固态物质发生反应,称为火法;另一类是通过溶解固态物质再发生反应,称为水法。这两种方法,也是现代化学反应最基本的形态。
古时所说的“消石”实际是硝酸钾(KNO3),“朴消”实际是硫酸钠(Na2SO4),由于两者都是白色晶体,且均易溶于水,当时人们难以识别,陶弘景云:“消石治病亦与朴消相似,《仙经》多用此消化诸石,今无真识别此者”,他提出用火焰法来鉴别硝石(硝酸钾)“以火烧之,紫青烟起,云是真消石也”,这种将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能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,化学上称之为“焰色反应”。由此可见,远在1400多年以前,陶弘景就已经发现了“焰色反应”,并应用于实际,利用它来鉴别硝石和朴。据西方化学史记载,德国的化学家马格拉夫(1709~1782年)发现“焰色反应”,马格拉夫1758年在一次实验中,将两种“碱”(苏打和锅灰碱)的粉末分别撤在酒精灯火焰上,结果他发现苏打(碳酸钠)把火焰染成黄色,而锅灰碱(碳酸钾)却把火焰染成紫色。陶弘景发现硝石(硝酸钾)存在“焰色反应”,比德国的马格拉夫要早1200多年。

陶弘景在炼丹过程中对化学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见解。他提到,水银“能消化金银使成泥,人以镀物也”,讲的是水银在镀金、镀银中的独特作用。他还说,黄丹为“熬铅而作”,胡粉为“化铅所作”。黄丹即四氧化三铅,胡粉为碱式碳酸铅,这里指出铅及其化合物能相互转换。陶弘景还认为,醋酸能加快铁对铜盐的置换反应:“鸡屎矾……投苦酒中涂铁,皆作铜色,外虽铜色,内质不变。”鸡尾矾可能是碱式碳酸铜,苦酒是酒作酸后变成的醋酸。总之,陶弘景知识渊博,在道教、药学、医学、化学以及天文、地理、气象、文学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我们现代对于陶弘景及其成就的研究还远远不够。但愿这位曾经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先贤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,能为更多的世人所知,造福于人类,并进一步发扬光大。

陶氏为世医出身,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,且有武功。他自幼聪慧,约十岁时即读葛洪《神仙传》,深受影响,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,并遍历诸有名大山,访求仙药。当时,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,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,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,所以时人对他有“山中宰相”的称号。

陶氏思想是释、道、儒三家融于一体的代表人物。

就医学而言,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。在他生活的年代,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,但无统一标准,特别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远,内容散乱,草石不分,虫兽无辨,临床运用颇为不便,他担负起“苞综诸经,研括烦省”的重任,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《神农本草经》及《名医别录》,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,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,著成《本草经集注》,共收药物730种。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。

该书的主要特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。他还创立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发明,例如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“诸病通用药”分类法,在体例上,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、分论叙述的先河,在当时历史条件下,他又应用朱书、墨书的方法来区别《本经》和《别录》的原文的方法等等。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。

陶弘景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。在当时的条件下,他敢于提出新的本草分类法,而不囿于原来那种三品分类法。他本人原来是个道教徒,但他却能从实际出发,打破三品分类法,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。他有着“一事不知,深以为耻”的探索精神,这又是他在科学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动力。如他多次亲验细腰蜂(即嬴)的蜂窠,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,认为《诗经》的说法“斯为谬矣,选诗者未审,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?圣人有缺,多皆类此。”直率地批评古圣人的谬误。

 

时间:2017-05-26 10:06:59     点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