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名人名企网

工作时间  AM:9:00-12:00   PM:14:00-18:00

上一个:李咏 下一个:巍子 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名人堂 >>  当代名人

王有德

王有德(1954— )男,回族。1973年参加工作,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现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、局长兼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党委书记、场长。

王有德注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,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。他团结带领干部职工,20多年坚持治沙播绿、兴场富民,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,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,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,兴办5个多种经营公司,建立1000余亩苗木花卉培育中心,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,创收1亿多元,弥补治沙资金不足,成功走出了一条“以林为主、林副并举、多种经营、全面发展”的改革发展之路,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,极大地改善了林场 生态环境和全场职工的生活条件,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。

他成功组织实施了6个外援治沙项目,为中国林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探索了一条新路。目前,林场固定资产由1985年前的不足4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300万元,林木资产由1985年前的不足500万元增加到3亿元,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,实现了“山上绿、场子活、职工富”的奋斗目标。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、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,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、 全国“双百”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。

1986年7月,王有德打响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大型攻坚战。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,他要开发500亩果园。此时,多年来的粗放管理,使得白芨滩林场徘徊不前,职工一盘散沙,大家对场里没有信心,对北沙窝的开发也是将信将疑。摆在王有德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怎样才能调动大伙的积极性。当时林场的经济条件不好,职工一年收入才几百元。王有德觉得只能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大伙,只有凭领导干部的意志来聚合工人们。白天,他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,挖坑施肥栽树苗,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。离家仅3公里的王有德和职工住在工地的帐篷里,最长一次竟50多天没回家,他和职工一样,吃的是工地上刮进沙子的饭,早上一起来头发上、脸上、被子上都是一层细沙。作为一个领导,他带头苦干, 在白芨滩,王有德身先士卒、带头苦干的事情说也说不完,每个职工都能不假思索地讲出一大堆。 在建北沙窝林场果园的泵房时,王有德和职工一道往房顶上运送空心板。1992年10月,灵武市政府将大泉乡东边的8700亩沙荒地划拨给白芨滩林场,要求到年底初步开发1000亩,接到任务后,王有德立即带领林场的几十名职工向茫茫大漠挺进。时值初冬,大泉乡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寒风呼啸,沙子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。他和工人干在一起,睡在一起,没处做饭,他们干粮就水;他们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。王有德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,尽管到晚上脚肿得连鞋也脱不掉,可他还是坚持在几公里的渠 拜上跑十几个来回。其间,他完全可以坐车回家,但他从不搞特殊,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月。

王有德心中只有一个目的:扼制风沙,造福于民。 18年来,他做事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大局出发,不搞短期行为。 1999年入冬时节,灵武市将灵州大道及环城的9公里绿化任务交给了白芨滩林场。当时,有人提醒王有德,市政府财政紧张,200万元的工程费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,林场资金不宽裕,还是想办法推掉算了。王有德马上批评说:“我们的职责就是种树,哪儿需要就往哪儿种,作为林业建设者,该奉献时必须奉献,多栽树不是啥吃亏的事。”栽种期间,晚上9点钟树苗才到。为了保证高成活率,必须当即栽上。王有德召集林场全体职工连夜赶植。第二天还要参加一个项目谈判的王有德一直干到凌晨4点,实在干不动了就让他的妻子和大儿子来接替他干。2001年5月,白芨滩林场以最低报价中标古王高速公路第一合同的绿化工程。原设计方案的路基边坡采用混凝土方格网,每平方米造价28元。由于成本高,造价大,投资方提出改用植物护坡方案,并要求先行试验。其他承包单位怕吃亏、担风险,不愿接受这个方案。王有德和班子成员商议后,成功拿下了试验任务,使工程造价降为每平方米5元,仅为原造价的六分之一左右,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投资金额250万元左右。王有德经过认真研究后,提出质疑,认为方案设计树种起点太低、形象差,建议种植侧柏、樟子松等高档树种。因为涉及增加费用,甲方一时难以决断。王有德当即承诺:林场承包的10多公里标段,全部改种侧柏、樟子松,不增加一分钱费用。建议被采纳,林场却未从该项工程赚到钱,还倒贴了不少“家底”。如今,王有德的谏言已在自治区高等级公路上变成现实。

在林业改革上,王有德具有超前意识。为了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,王有德提出了“立足林业促林业、围绕林业发展多种经营、力推林业建设综合发展”的深化改革方案,为林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他说,防沙治沙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非常脆弱的事业,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,我们的防风治沙事业才会有更大发展,才能有更大的公益效益和社会效益。 1998年,王有德采取入股自愿、退股自由的办法,将砖厂和预制板厂改制成灵武市第一家股份制公司,股东均由工人选定,风险共担,当年就实现利润分红20%,并向职工兑现,分红最高的职工达8000元,打破了大锅饭,使职工既得到了眼前利益,又看到了长远效益,激活了分配机制,又给企业带了一个好头。 1994年,王有德再出高招,投资40万元兴建花卉绿化苗圃,并成立了专门承揽绿化工程的添保治沙公司。

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场职工植树造林、防沙治沙的积极性,王有德在全场实行植树造林与经济指标生产责任制,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。2000年开始,他把场里固沙植树等大小任务,全部进行招标,在全体职工中展开竞争,谁的技术力量强,谁有能力为场里争取到最大利益,谁就中标。让内部职工充当“小工头”、“大老板”,把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,激发了林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,促进了林场的生产建设。   王有德还非常重视业务学习,他自己就是通过学习钻研林业专业书籍和多年的实践积累,从一个门外汉成为自治区著名林业专家的。对林场职工的学习,他也抓得很紧。从1990年开始,每年都办冬闲学习班,请林科院的专家和场里的技术骨干为职工讲课,传授节水灌溉、林木繁殖等专业知识,专业技术培训成为职工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。经过多年学习培训,全场职工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普遍得到提高。人人都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技术能手。王有德把职工的事、场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,在他的影响下,职工也把林场的事看成自己的事,正是在王有德的感召和影响下,白芨滩人齐心协力,干什么事成什么事,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吃苦精神,留下了一个个蹋蹋实实的绿色足印,创造了一个个防沙治沙的奇迹。


时间:2017-03-25 11:41:37     点击: